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中的“京城”指长安还是洛阳?
不要听信有些人无聊的碰瓷,唐朝唯一的首都是长安。在武则天执政周朝15年里,在长安施展不开之时,曾经在所谓的东京居住过十多年,那根本改变不了长安唯一首都的地位,花开时节动京城,确指长安!
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,这里的京城,毫无疑问,指长安。
这首诗是唐代著明诗人刘禹锡所作,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,公元794年中进士,死于公元842年,享年70岁。
刘禹锡时代,唐朝一共有下面七位皇帝在位执政:
第一位:唐德宗李适,公元742年生于长安大内东宫,公元779年在长安登基,执政至公元805年,葬于陕西省泾阳县祟陵。
第二位:唐顺宗李涌,公元761年生于长安,公元805年在长安登基,在位半年,公元806年葬于陕西富县平丰陵。
第三位:唐宪宗李纯,公元778年生于长安,公元805年8月在长安即位,执政至公元820年,葬于陕西蒲城县景陵。
第四位:唐穆宗李恒,公元795年生于长安,公元820年在长安登基,执政至公元824年,葬于陕西省蒲城县光陵。
第五位:唐敬宗李湛,公元809年生于长安,公元824年在长安登基,执政两年,葬于陕西三原县庄陵。
第六位:唐文宗李昂,公元809生于长安,公元826年在长安登基,执政至公元840年,葬于陕西省富平县章陵。
第七位:唐武宗李炎,814年生于长安,公元840年在长安登基,执政至公元846年,葬于陕西省三原县端陵。
唐代京城专指长安,这在唐代的诗文中屡见不鲜。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“自言本是京城女,家在虾蟆陵下住”,虾蟆陵即今西安城墙内下马陵。还有张祜《京城寓怀》“三十年持一钓竿,偶随书荐入长安。由来不是求名者,唯待春风看牡丹。”此诗不但明指京城为长安,还点出长安牡丹之盛。又如李贺《京城》,“驱马出门意,牢落长安心。两事谁向道,自作秋风吟。”京城即长安。还有韩愈《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》题下有言:寺在京城南门之东。青龙寺即今西安青龙寺,位于唐长安城南门明德门之东。韩愈《南山诗》又有“吾闻京城南,兹维群山囿。”南山即西安南郊终南山。这样确指长安为京城的诗还有很多,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查一下《全唐诗》或其它唐代文献。而洛阳唐代时被称为洛京、京洛或洛城,洛阳牡丹盛于北宋而非唐代。
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。
首先 “京城”两个字已经明确的指明了地点,就是这首诗作者刘禹锡所在唐朝的京城-“长安”,此处不存在争议。
翻遍唐诗,京城专指“长安”,以刘禹锡自己写的其它诗为证:
《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,自洛赴上都赠别》
作者:刘禹锡
又被时人写姓名,春风引路入京城。
知君忆得前身事,分付莺花与后生。
这首诗就是刘禹锡送别朋友,其中题目写的就是自洛(阳)赴上都(长安),诗中明确写明入京城(长安)。
因此刘禹锡笔下写“京城”就是“长安”是毫无争议的。
第二,从诗的内容解读,“真国色”表明诗人对于牡丹的赞赏已经达到“国家”级别,而达到国家级别的赞赏必须要震动的是国家的京城长安才行,洛阳虽然也是唐朝重要的城市,但是上升到国家层面,唐朝的唯一代表城市只有--京城长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