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为天下的母亲写首赞美诗吗?
写给母亲节的三行短诗
这是我在母亲节时,写给母亲的小诗,诗很短仅三行。但诗意情景却很大气,具有无限的热爱之情。小诗把我比作晚霞,是西边即将入山的太阳,把所有的光和热都洒给大地。以如此七彩绚丽的画面,作为母亲节的礼物,献给为***劳半辈子的母亲。
让她的晚年生活,和黄昏夕阳一样,无限风光在其后,也算是我的小小心愿。小诗语言朴实,简短意骇,没有华丽装饰,流利顺畅。同时暗喻母亲年事已高,也该到享受生活,快乐愉快安度晚年的时侯,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合家团圆幸福,安康长寿。
在我的诗词中,也有数十首写给母亲的诗,随意一搜就搜出此诗,那就它再次露露真容,是优是差,是好是劣由读者朋友自行评判。
我愿是西边火红的晚霞
把所有的色彩都献给母亲
让她尽享大自然最秀丽的美
谢邀:(打油几句)
母亲的轨迹一一
鸳鸯锦帐,夫妻缠绵。
腹内遗珠,血肉相连。
怀揣十月,苦辣酸甜。
妊娠容颜,变化多端。
镜中察看,肥瘦蝶斑。
怀胎十月,一朝分娩。
娇娃落地,更加劳烦。
日牵饮食,夜挂睡眠。
天下的父母,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!
为儿女不计得失,为儿女含辛茹苦;
天下的父母,还一个共同点!
为儿女呕心沥血,为儿女遮风挡雨……
千言万语……怎能诉完父母的如山恩重!
万语千言……怎能说完父母的似海情浓!
善待我们的父母吧!别到了没有了父母再悔不当初!
善待我们的父母吧!别到了没有了父母再虚***恸哭!
以前写得在这重录一遍
《献给母亲的歌》
让平凡的生命
在人生的每个站口
找到理想的归宿
你关怀备至地送我
走完长长的一程又一程
我像一枝春天的嫩叶
自豪地转绿、成长
在你博大胸襟的庇护下
心存阳光,必有诗和远方,能通过照片展现一下你心中的诗和远方吗?
“诗与远方”是著名的网络语,出自高晓松的名句“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与远方。
“诗与远方”与”现实和苟且”相对,指理想中的美好生活,是一种期待、憧憬,也是一种向往和追求。因人们为现实和苟且桎梏困扰久了,所以这句话一出现,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,一时成为广为流行的网络用语。
诗与远方”是一种理想,看起来与”现实和苟且”是矛盾的、对立的,但实际又是相互依存。忍受不了世俗的困扰,克服不了现实中的痛苦,活着都谈不上,又何来高雅、美好的诗与远方呢。
理想的美好生活本身,应该是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高度满足,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和实现,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状态,很难用图来表现。
如一定要用图来表现,那就是一种朦胧而抽象的美,一种能感觉又说不清的意象。如绮丽的水波、飘渺的云雾、瑰丽的霞光、梦幻的远山……
这只是说“诗与远方”的理想状态,是一种梦幻般的感觉。
其实每个人对“诗与远方”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,所以表达形式和内容也各有不同,我归纳可以用三种方式表达:
一是具象式表达,表现的主要是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,如欣赏美景、美色、美食、美文、美声等的情景。
二是神态式表达,表现的是一种对美的憧憬、向往的神情和姿态。
三是意象式表达,表现的是一种感情与形象的结合,是一种内心感觉与外在形象的交融。
70后,奔80的人了,再不走就走不动了,这些年陪着老伴儿也与朋友结伴同游,走过好多地方,拍了几万张片子。
祖国山河壮丽走哪儿都是最美,
世界这么大走哪儿都新鲜:
沟通上天的地方,天坛
金山岭长城日出
西岳华山
🌻用一颗无尘的心,
🌺收藏岁月花香,
🍀装点一路风景,还原生命本真;
🌻用一颗简单的心,
🌺面对变幻风云,笑靥如花,寂静守候;
🌻用一颗感恩的心,
🌺开启一扇心窗,让明媚阳光洒满心海。
🌻保持一颗童真的心,
🌺时刻感受生活的美好;
🌻阴霾的天气会过去,
苏东坡、黄山谷为何倡导“书卷气”?
所谓书卷气,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,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,书卷气***自书本,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得益于孜孜不倦的学习。
“书卷气”是宋明以来书法欣赏和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审美内容和标准。也是研究这一时期书法史和美学史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课题。
“书卷气”作为衡量书法艺术水平高下雅俗的重要依据,始见于宋代书论,但无其名。苏东坡“退笔如山未足珍,读书万卷始通神。”意思是工夫深不如多读书,只有学富书法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苏东坡、黄山谷为什么倡导“书卷气”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:
其一、出自文人士大夫的创作,如朱长文《续书断》评蔡襄书认为“儒者之工书,所以自游息焉而已,岂若一技夫役役哉”,他把读书写字看成是一种加强自身修养的手段,而不是靠一技之长那样劳心费力。在苏东坡看来,书法有形就有累,如能不为形累,而任情遣兴,即可以自乐。而且书法不是凭借外物而自得于心。书法旨在陶冶情操,超然脱俗。
其二、来自对书法的基本认识,《宣和书谱》评杜牧书法“与其文章相表里”,评薛道衡书法认为“文章、字、画同出一道”,在“字如其人,文如其人”的论述上一致,都归结于道,很能体现中华书法艺术的精神。
其三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发生变化。《海岳名言》斥“欧、虞、褚、柳、颜皆一笔书”,柳体“为丑怪恶札之祖”与唐人风尚迥异。黄庭坚说书法以脱俗第一,不必计较工拙。苏东坡:“观士人画,如阅天下马,取其意气所到。乃若画工,往往取其鞭策、皮毛、槽枥、绉秣,无一点俊发之气,读数尺就使人倦。”,“取其意气所到”是书法审美的着眼点,宋人提倡“书卷气”蔚然成为书风的思想主流。
作为当代人怎样才能有“书卷气”呢?